首页

美脚网站

时间:2025-05-29 13:51:40 作者:岭南蔬菜界盛会举行 千余个瓜类蔬菜新优品种亮相 浏览量:22919

  中新网杭州10月5日电 (王潇婧 程炜 王静)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。

  回顾过往,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,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民主党派自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来,合作初心始终不改,理想信念坚定如磐。1950年6月加入民主建国会的胡海秋就是其中一位,他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,经受了各个时期的锻炼和考验,最终成长为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忠实朋友。

  远涉重洋 激发实业救国之志

  胡海秋从小好学,天资聪颖。1918年,正值国内军阀混战时期,青年人都想出国向西方寻求新知识,寻觅救国之道。16岁的胡海秋与其弟以优异的成绩摘下了公费留学法国的“桂冠”,远涉重洋。

  然而,彼时在外国,不论租房、吃饭,中国人处处吃亏受气,这使得胡海秋十分气愤,在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同时,也激发了其“实业救国”之志。

  入学法国东部安比挪市的棉纺织学院后,他陆续结识了几位浙江籍同学,共同的理想和抱负,让大家成为莫逆之交。毕业后,大家一同去当地一家纺织机械制造厂当实习生,当得知该厂是从一家棚户小厂发展成法国纺织机械业大厂时,更激发了胡海秋等人回国创办针织厂的决心。

  他们白天学习,夜间做工,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技术书刊。1919年至1924年,五年间陆续购买了数百本纺织技术书刊。他们将这些书刊取名“六一藏书”,为实现实业救国投下了第一笔资金。

  道路坎坷 但相信中国共产党

  棉纺织行业起源于中国,历史悠久,但由于种种原因,数百年来发展缓慢。国内对棉纺织品的需求,大部分依赖进口洋货。

  1925年春,胡海秋等回到阔别6年的祖国,立即开始建厂的筹备工作,他们在上海租界边缘闸北区山羊里租下一座小厂房,定名为“六一织造厂”,意为6人合办一厂。随着1926年初正式投产,胡海秋自此走上了“实业救国”之路。

  建厂之初,最大问题是产品销售问题。上海工商业发达,洋货充斥市场,竞争激烈。作为一个初创小厂,六一织造厂无论是产品外观还是内在质量,均无法与洋货相比,到了年底,产品积压成堆,资金枯竭,贷款无门,工厂很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。

  一心指望“实业救国”的胡海秋不甘心就此沉沦,他积极向外争取资金,将工厂迁到浙江杭州降低成本,增添设备提高产品质量,并逐步打开了东北等地市场,业务蒸蒸日上。

  然而,好景不长,1931年“九一八”一声炮响,东北三省沦陷。抗日战争时期,六一织造厂藏在浙江绍兴乡间的物资被抢劫一空,工厂再次进入奄奄一息的状态。胡海秋曾痛心地说,“六一厂的血液被吸干了。”

  抗日战争胜利时,“六一织造厂”创始人中已有4人先后去世,复业重担落在了胡海秋身上。已过“不惑”之年的他,在设备流失、人员遣散、资金短缺的情况下,重整旗鼓。

  新中国成立前夕,胡海秋在工商界已颇有名气,杭州市旧商会两次改组时,都有人游说要他出任理事,但他一一婉拒。彼时,通过收听延安、北平等电台的广播,他聆听到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政策,以及黄炎培等号召爱国工商业者要相信中国共产党。当时在胡海秋看来,那是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的期待感。

  重获新生 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

  1949年5月3日,是杭州市解放的日子。那天人们喜悦的情景,在很多年以后,胡海秋仍记忆犹新。当时,历经20多年磨难的六一织造厂,经济能力极为薄弱。杭州军管会相关负责人专门到厂里约见胡海秋,向他讲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的政策,并表示只要有利于国计民生,政府就一定会大力支持。

  不久,杭州市政府派人到厂视察,决定由百货公司向工厂订货,人民银行给予贷款。在该市工业布局调整时,还将旧棉纺厂厂址给了六一织造厂,使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。胡海秋是历经几个“时代”的人,但他第一次深深感受到政府对民族工商业的关怀,内心十分感动,也增强了他办好企业的信心。自此,六一织造厂开始蓬勃发展。

  1950年,民主建国会在杭州筹建分会,胡海秋被民建总会指定为筹备委员,他作为民主党派成员,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,积极从事民主党派活动。此后,胡海秋除了做好厂里工作外,还积极投身社会工作,通过民建工商联组织,向工商界人士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,推动工商业者会员提高思想认识。

  在《浙江历史上的今天》一书中,记录了这样一段话:1954年4月1日,六一织造厂股份有限公司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,成为公私合营企业。六一织造厂由绍兴人留法学生胡海秋等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,生产针织内衣,初名六一织造公司,1927年冬从上海迁至杭州,更名为六一织造厂。当时杭州尚无其他近代机器针织内衣工厂,六一厂生产的汗衫、卫生衫裤便成为杭州独树一帜的产品,工厂得到很快发展。该厂是浙江省最早的近代机器针织内衣厂。

  胡海秋一生为振兴民族工业自强不息。他和六一织造厂,在旧中国虽然历经艰难坎坷,从创业、发展、兴旺直至被摧残,但在新中国成立后,最终获得新生。在80岁时,胡海秋还拿起笔来,为六一织造厂的创建与发展,也为自己一生实业救国的经历,写下近万字的资料。

  他写道:“六一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的实践中,经过社会主义改造,才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微薄作用。我们这些人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我十分珍视这一事实。回忆往事,作成笔录,以供后来者参考。”(完) 【编辑:张燕玲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青海省去年贷款增速、增量创近五年新高

近年来,三明市乡村振兴路上融入了更多台湾元素,(三)明台(湾)乡村融合发展不断升温。三明先后引进上趣智业、跨界自造等26个台湾团队为三明市90多个乡村提供驻村“陪伴式”服务,覆盖全部县(市、区)。

“巴铁”空军上校:兄弟!我们喜欢中国飞机!我爱中国人

莫华伦,世界著名男高音,歌剧表演艺术家,“中国三大男高音”歌唱家之一,现任香港歌剧院艺术总监。曾获“世界杰出华人奖”,香港特区政府授予“铜紫荆星章”。其足迹遍布世界各著名歌剧院,成功饰演逾六十部歌剧的重要角色,并在《图兰朵》《托斯卡》《艺术家生涯》《卡门》《茶花女》等多部歌剧中担任主角。

国台办:欢迎有梦想的台湾青年到大陆各地参加实习活动

监事长拟任总经理!万亿级保险集团最新人事动向

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,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。荣昌自古就是成渝古驿道的重要节点,当地打造了“123456”营商环境品牌,营造“来了就是一家人”的浓厚氛围,切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中国首部“慢火车”题材电影《幸福慢车》全国首场路演山西举行

海外文物的回归总是牵动心弦——当流失文物与“圆明园”三字挂钩,更能激起国人情感的涟漪。近日,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跨越万里重归祖国的怀抱,成为继马首铜像后,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